原创 贵州: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023澳门资料免费看3% 经济增速高于中国全国平均水平
中新网贵阳1月19日电 (记者 张伟)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19日在贵阳开幕。记者从会上获悉,贵州顶住经济下行压力,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经济增速高于中国全国平均水平。
2024年,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建设“四区一高地”,以改革为动力,全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呈现出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工业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民生和安全等底线任务守稳守牢等亮点。
经济运行回升向好。贵州认真落实国家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顶住经济下行压力,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4%,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经济增速高于中国全国平均水平,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工业支撑作用更加凸显。贵州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酒烟煤电等传统支柱产业巩固提升,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向高端化延伸,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突破,国产化智能算力规模中国全国领先。贵州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启动建设,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接续落地、建设、投产。“六大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贵州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工业投资增长11.3%,工业对稳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贵州完成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落地。贵州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建立国资监管机构和行业管理部门协同监管机制。贵州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精准施策“强双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民生和安全等底线任务守稳守牢。贵州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化解地方债务取得重大进展;民生类重点支出4437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8%,“三保”保障扎实有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4年贵州未发生重特大事故,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贵州全省安全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
2025年,贵州预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突出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更好激发活力、稳定预期、防范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
乌鲁木齐片区依托陆港空港联动发展区位优势,加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先进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创意、金融创新、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与中亚等周边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喀什片区依托国际贸易物流通道优势,做大做强外向型经济,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纺织服装制造、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推动进口资源落地加工,积极培育国际物流、跨境电商等现代服务业,打造联通中亚、南亚等市场的商品加工集散基地。霍尔果斯片区依托跨境合作及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等优势,重点发展跨境物流、跨境旅游、金融服务、展览展示等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特色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打造跨境经贸投资合作新样板。
3。坚持生态优先和低碳发展。推动重大生态环保改革举措优先在自贸试验区试点,指导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开展自愿碳减排,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施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探索完善环保信用评价与修复机制,推进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设。深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支持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园区。拓展“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用场景,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生态、大气、固废等环境管理的支撑,促进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和行业环评管理效能,发挥环评制度源头预防效力。在大气环境容量偏低的区域,涉气重点行业落实好产能等量置换要求,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结构。
冯录召教授10月31日在丁香园呼吸时间刊文中表示,首先,近年来新冠防控措施使得流感活动强度降低,流感患病人数减少,因而人群易感性可能增加;其次,流感病毒亚型种类多。今年年初流感以 H1N1 为主,而当前主要流行的是 H3N2流感病毒。另外,总体上流感感染几率较高,尤其高危人群如老年、慢性病、婴幼儿、孕妇等,感染后可能出现重症甚至更严重的临床结局。④